沃野逢时春意浓
——朝天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

    近日,记者来到朝天区马家坝乡五七村采访,一处近40度的山坡上,一百多亩刚开垦出来的撂荒地里,40多位群众正忙着手里的活计:放线定点、挖窝、施农家肥……他们正为栽种藤椒树苗做前期准备。
    近年来,朝天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5+N”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产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群众持续增收。
    搞精品,标准化基地显成效
    “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现代农业才能农民富起来,而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切入点。”市委常委、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如是说。
    在朝天镇三滩村万亩核桃基地,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锄草施肥、防病治虫……他们动作娴熟地忙碌着,期望着秋日硕果满枝。
    核桃,是朝天区的产业“名片”。截至2016年,核桃基地规模达41万亩、产量达3.7万吨,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县区第一位。该区先后建成万亩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2个、万亩核桃基地乡镇15个、千亩核桃专业村116个。在64个贫困村中建成50个核桃专业村,贫困户人均核桃面积达2亩,人均核桃纯收入达2137元,占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53%。
    近年来,朝天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发展,深入推进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藤椒、魔芋、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良好格局。今年,该区将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大园套小园,园园相连,梯次推进,全域覆盖”的总体思路,在已建成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上,努力建成以羊木镇金笔村、蒲家乡罗圈岩村等为核心区的“金罗”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掀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高潮。
    模式好,规模经营产业化
    土生土长的黄兆学是马家坝乡藤椒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他带着记者来到2015年栽植的藤椒树地里:几位村民正在树间锄草,直径近10厘米的藤椒树刚过花期,小米粒般地幼果结满枝头。
    朝天区供销联社负责人马全俊介绍,2015年,该区结合精准扶贫,引进藤椒种植及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该区成立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13个,累计发展藤椒种植基地2万亩,覆盖18个乡镇47个村。
    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于直接抓住了市场需求。截至目前,朝天区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个,认定家庭农场162家,发展种养殖大户近万户。在众多的新型经营主体中,朝天镇的“小山窝”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助推群众发展藤椒、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还创新成立了“富珉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社员30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233.5万元,支持发展藤椒、蔬菜4.5万亩,曾经因自然条件差而外出务工的乡亲们,正渐渐回流发展产业。
    2016年,该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曾家山蔬菜直供澳门,发展食用菌8770万棒、产量8320吨,改良桑树100万株、养蚕3万张、产茧2万担……一组组数据,是朝天群众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产业俏,特色农业鼓腰包
    在李家乡山葵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在采摘、装袋;汪家乡蓝莓园里蓝莓花香四溢;两河口乡的金耳大棚里,菌棒上的朵朵金耳长势喜人……走在朝天大地上,每一个村庄都充满了生机,每一片土地都萌动着希望。
    “每亩藤椒需要支付1000元左右的劳务费用。去年,合作社单工资一项就支出了300多万元,全都是乡亲们挣了。”黄兆学介绍,像马家坝乡五七村这样的山坡地,风调雨顺的年景,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传统作物,每亩产值只有500多元。而种上藤椒后,去年近1000亩藤椒树进入初挂果期,单株平均产量达6斤,每亩最低能收入1万元,产值是原来的20倍。
    马家坝乡五七村五组的建卡贫困户淡文英就是该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受益人之一。去年,她把家里五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藤椒,自己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5000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今年,该区努力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等多元素深度融合,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效,打造独具特色的“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田园产业综合体,建设7000亩名优特新的高端特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千亩百里食用花卉走廊和万株百里高山特色水果走廊,加大供澳蔬菜基地和城市“菜篮子”基地建设,推进曾家山蔬菜转型升级,把曾家山打造成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健康颐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升级版。